AODEX 政治平台
安哥拉共和国
安哥拉共和国
(非洲西南部国家)
AODEX政治词条
安哥拉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de Angola),简称安哥拉,位于非洲西南部,首都罗安达,西滨大西洋,北及东北邻刚果民主共和国,南邻纳米比亚,东南邻赞比亚,另有一块外飞地卡宾达省与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相邻。
安哥拉经济以农业与矿产为主,也有炼油工业,主要分布于卡宾达的滨海地带。食品加工、造纸、水泥及纺织等工业也比较成熟。安哥拉的经济潜力非常高,它很有潜力成为将来非洲最富裕的一个国家。作为葡萄牙曾经的属地,其有“非洲的巴西”之称。
安哥拉国力因石油生产而快速成长。该国地大物博,国土富饶,未开发的资源十分丰富,沿岸共蕴藏了超过131亿桶的石油,内陆也有出产钻石。
(非洲西南部国家)
AODEX政治词条
安哥拉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de Angola),简称安哥拉,位于非洲西南部,首都罗安达,西滨大西洋,北及东北邻刚果民主共和国,南邻纳米比亚,东南邻赞比亚,另有一块外飞地卡宾达省与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相邻。
安哥拉经济以农业与矿产为主,也有炼油工业,主要分布于卡宾达的滨海地带。食品加工、造纸、水泥及纺织等工业也比较成熟。安哥拉的经济潜力非常高,它很有潜力成为将来非洲最富裕的一个国家。作为葡萄牙曾经的属地,其有“非洲的巴西”之称。
安哥拉国力因石油生产而快速成长。该国地大物博,国土富饶,未开发的资源十分丰富,沿岸共蕴藏了超过131亿桶的石油,内陆也有出产钻石。
中文名称: 安哥拉共和国
英文名称:The Republic of Angola 简称: 安哥拉 所属洲 :非洲 首都:罗安达 主要城市: 卡宾达,万博,本格拉 国庆日: 1975年11月11日 国 歌:《安哥拉,前进!》 国家代码: AGO 官方语言:葡萄牙语 货 币: 宽扎(Kwanza) 时 区:UTC+1 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总统:若昂·洛伦索 人口数量: 2881.3万(2016年) 人口密度: 23.1人/平方公里(2016年) 主要民族: 奥文本杜人、姆本杜人、巴刚果人 主要宗教天主教、基督新教 国土面积: 1246700平方公里 水域率: 1.1% GDP总计: 1242.09亿美元(2017年,国际汇率) 人均GDP: 4170美元(2017年,国际汇率) 国际电话区号: +244 国际域名缩写: .ao 道路通行: 靠右驾驶 人类发展指数: 0.526(2014年) 葡萄牙名称: República de Angola 主要学府: 阿戈斯蒂纽·内图大学 |
安哥拉国旗
安哥拉国徽
|
历史
主条目:安哥拉历史和安哥拉内战
安哥拉原来被称做葡属西非,它本来是葡萄牙最具经济价值和最富庶的殖民地。公元1475年,葡萄牙人迪奥戈·康为了探寻去印度的海上航线,率领了由7艘船只所组成的舰队,载有上百名士兵和少数的传教士,沿着非洲西海岸航行,终于在这一年来到安哥拉境内的罗安达,发现了安哥拉的全部海岸,并且在刚果河口和圣奥古斯丁角立碑纪念。同时自安哥拉带了一批黑人奴隶,返回葡萄牙。
1483年,迪奥戈又回到安哥拉,被他带到葡萄牙去的那些奴隶们,也跟他回到了安哥拉。当时迪奥戈曾经和刚果王接触,并且赢得了刚果王的友谊,因此刚果王也派出一名使节,长期驻在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1491年,另外一支葡萄牙舰队也驶抵安哥拉,并且深入刚果河以西120哩的刚果王首府。不久以后,葡萄牙也在刚果王的首府设立大使馆,展开了和当地土人间的贸易关系,和土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575年,葡萄牙人开始占领刚果以南的地区,并且建立了罗安达城,同时还征服了几个土著部落,使白人慢慢地移民安哥拉。在以后的50年时间中,葡萄牙人逐渐扩张地盘。1617年,葡萄牙又在安哥拉建立了本吉拉城,势力更加稳固,从此更加确定了葡萄牙在安哥拉的地位。从1640年到1648年间,荷兰人曾经攻占这里的一些重要港口,后来又被葡萄牙人收复。
在以后的两个世纪中,安哥拉经济发展缓慢。当时葡萄牙人虽然在安哥拉也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但是当时安哥拉殖民地的主要收入,却是靠贩卖黑奴前往巴西,一直到1830年,贩卖黑奴的行为才告废止。到了19世纪后期,安哥拉的经济才转向内陆发展,葡萄牙人开始积极开发农业和地下矿产资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安哥拉曾经被来自西南非的德军所攻击。由于葡萄牙人的坚守不退,才没有遭受到德军的蹂躏。
从1951年开始,安哥拉改成葡萄牙的一个海外省:由葡萄牙政府派遣总督前来治理。进入二十世纪70年代,由于受到非洲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加上境内黑人生活过于艰苦,因此在1961年1月开始,安哥拉人展开实际反抗行动。要求独立自主。北部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的游击武力,在丛林地区建立了一些据点,采用游击战术攻击葡萄牙在安哥拉境内的军队。并且以距离罗安达以北约150公里的安布瑞兹港作基地,由他们的领袖罗勃拉领导。
1966年,又有以奈托领导的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出现,他们盘踞在安哥拉的首都罗安达城和附近地区。同时在南部新里斯本也有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的政治组织出现。他们各自拥有一支游击武力。但是这三个当地的政治性组织并不互相协调,它们各自为政,并且互相争斗。
1975年1月,葡萄牙政府终于同意安哥拉走向独立,同时签订了一项彭民纳协定,要安哥拉三派政治势力自行达成协议,以便在安哥拉独立的时候,有统一合法的代表,自葡萄牙人手中接收安哥拉的统治权。1975年11月10日,最后一批葡萄牙军队撤离安哥拉;11日,安哥拉宣告独立,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国,结束了葡萄牙人五百年来的殖民统治。
同年,安哥拉独立后,由苏联支持的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MPLA;安人运)和由美国、南非政府支持的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UNITA;安盟)引发对立冲突,后演变成全国性内战。结果亲苏的安人运获胜,并掌握政权。由这时开始安哥拉政府和苏联结盟,而且实行一党专政。
1990年安哥拉政府决定放弃社会主义的路线,次年实行多党政制。1991年5月,安人运政府和安盟的领导人萨文比,在葡萄牙介入下签定和平协定。不过在1992年的议会选举中安人运和安盟再爆发内战。经联合国居中斡旋,1994年11月再恢复和平,但1998年内战不幸再度爆发。
2002年4月4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加上安盟的领导人萨文比也在2002年2月战死,持续了27年的内战正式告一段落。
主条目:安哥拉历史和安哥拉内战
安哥拉原来被称做葡属西非,它本来是葡萄牙最具经济价值和最富庶的殖民地。公元1475年,葡萄牙人迪奥戈·康为了探寻去印度的海上航线,率领了由7艘船只所组成的舰队,载有上百名士兵和少数的传教士,沿着非洲西海岸航行,终于在这一年来到安哥拉境内的罗安达,发现了安哥拉的全部海岸,并且在刚果河口和圣奥古斯丁角立碑纪念。同时自安哥拉带了一批黑人奴隶,返回葡萄牙。
1483年,迪奥戈又回到安哥拉,被他带到葡萄牙去的那些奴隶们,也跟他回到了安哥拉。当时迪奥戈曾经和刚果王接触,并且赢得了刚果王的友谊,因此刚果王也派出一名使节,长期驻在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1491年,另外一支葡萄牙舰队也驶抵安哥拉,并且深入刚果河以西120哩的刚果王首府。不久以后,葡萄牙也在刚果王的首府设立大使馆,展开了和当地土人间的贸易关系,和土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575年,葡萄牙人开始占领刚果以南的地区,并且建立了罗安达城,同时还征服了几个土著部落,使白人慢慢地移民安哥拉。在以后的50年时间中,葡萄牙人逐渐扩张地盘。1617年,葡萄牙又在安哥拉建立了本吉拉城,势力更加稳固,从此更加确定了葡萄牙在安哥拉的地位。从1640年到1648年间,荷兰人曾经攻占这里的一些重要港口,后来又被葡萄牙人收复。
在以后的两个世纪中,安哥拉经济发展缓慢。当时葡萄牙人虽然在安哥拉也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但是当时安哥拉殖民地的主要收入,却是靠贩卖黑奴前往巴西,一直到1830年,贩卖黑奴的行为才告废止。到了19世纪后期,安哥拉的经济才转向内陆发展,葡萄牙人开始积极开发农业和地下矿产资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安哥拉曾经被来自西南非的德军所攻击。由于葡萄牙人的坚守不退,才没有遭受到德军的蹂躏。
从1951年开始,安哥拉改成葡萄牙的一个海外省:由葡萄牙政府派遣总督前来治理。进入二十世纪70年代,由于受到非洲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加上境内黑人生活过于艰苦,因此在1961年1月开始,安哥拉人展开实际反抗行动。要求独立自主。北部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的游击武力,在丛林地区建立了一些据点,采用游击战术攻击葡萄牙在安哥拉境内的军队。并且以距离罗安达以北约150公里的安布瑞兹港作基地,由他们的领袖罗勃拉领导。
1966年,又有以奈托领导的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出现,他们盘踞在安哥拉的首都罗安达城和附近地区。同时在南部新里斯本也有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的政治组织出现。他们各自拥有一支游击武力。但是这三个当地的政治性组织并不互相协调,它们各自为政,并且互相争斗。
1975年1月,葡萄牙政府终于同意安哥拉走向独立,同时签订了一项彭民纳协定,要安哥拉三派政治势力自行达成协议,以便在安哥拉独立的时候,有统一合法的代表,自葡萄牙人手中接收安哥拉的统治权。1975年11月10日,最后一批葡萄牙军队撤离安哥拉;11日,安哥拉宣告独立,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国,结束了葡萄牙人五百年来的殖民统治。
同年,安哥拉独立后,由苏联支持的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MPLA;安人运)和由美国、南非政府支持的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UNITA;安盟)引发对立冲突,后演变成全国性内战。结果亲苏的安人运获胜,并掌握政权。由这时开始安哥拉政府和苏联结盟,而且实行一党专政。
1990年安哥拉政府决定放弃社会主义的路线,次年实行多党政制。1991年5月,安人运政府和安盟的领导人萨文比,在葡萄牙介入下签定和平协定。不过在1992年的议会选举中安人运和安盟再爆发内战。经联合国居中斡旋,1994年11月再恢复和平,但1998年内战不幸再度爆发。
2002年4月4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加上安盟的领导人萨文比也在2002年2月战死,持续了27年的内战正式告一段落。
地理
安哥拉西部有滨大西洋的狭窄平原,北部邻近刚果三角洲一带地形开阔。内陆为比耶高原,为各大水系的分水岭,有“安哥拉屋脊”之称,平均海拔1200公尺,最高点莫寇峰(2619公尺)。境内多河流,但大多不通航运。
位置
安哥拉的位置在非洲的西南岸。北和东北接壤刚果民主共和国。东接尚比亚。南和纳米比亚接壤。西滨南大西洋、隔海遥对圣赫勒拿群岛;全国总面积共1,246,7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1600公里。
地形
全境大部份都是高原,尤其是中部地区更为高耸。有一片沙漠一直延伸到大西洋岸边,靠近西部海岸的地方,有狭长的平原。西北部为马兰哲高原,﹐海拔约500到1000公尺;东北部为隆达高原,海拔1000多公尺,古老的结晶岩地层,经河流长期切割,形成一系列条状平岗和岛山,诸河并列北流,形成刚果河水系的众多支流。南部为威拉高原,从北向南海拔由1500公尺左右下降至1100公尺,地表较平缓。东部是近代冲积的内陆湖盆,在干草原上散布一些孤立高地。大西洋沿岸为海拔200米以下的沿海平原,上覆砂质土壤,其南部是纳米布沙漠的一部分。
水系
安哥拉境内河流由中央的比耶高原向四周辐射,北流多属刚果河支流。东南流多注入三比西河。其主流的源地也在安哥拉东北部。西南流的库内河下游构成和纳米比亚的界河。西流的河流均注入大西洋,以库安沙河为最大,均由罗安达入海。
地理区
安哥拉在经济地理上可分为四区:
卡宾达区
安哥拉大部份均在刚果河以南,只有一小片土地嵌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境边,位在刚果河北岸,此区称卡宾达,面积7,246平方公里,首府亦名卡宾达。该区约在南纬5度左右,年雨量约有1250~1500公釐,气候暖湿,本可大加开发,但因缺乏资金及劳工(当时葡萄牙规定白人农庄不得雇用黑人),大多尚未开辟,现本区仅以砍伐天然森林为主,另有咖啡、椰子,亦已开始栽培。
目前邻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首都金夏沙有流亡的卡宾达人成立所谓的流亡政府,其诉求在要求卡宾达脱离安哥拉独立。
北安哥拉区
本区沿海低地宽广,约有100~200公里。因地势低平,雨量较少,植物呈半干燥型,向内陆高原上雨水较多,为重要的咖啡生产地,栽种在400~1500公尺高度,雨量约1250公釐,安哥拉的主要咖啡产区在北部的乌吉高原,此高原邻近卡摩那(Carmona)。安哥拉以咖啡以罗巴斯塔高吉品为多,而后又引进阿拉伯种在中部高原上栽种。
北部沿海平原区正栽培中度纤维的棉花,沿罗安达铁路沿线而以卡台提(Catete)为中心。另有甘蔗,分布在北部及中部沿海谷地。为续水灌溉,在柯安沙河谷建筑坎班布坝(Cambambe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于1962年完工,具灌溉、发电及防洪功能。此区生产椰子、烟草及香蕉。
中安哥拉区
此区沿海平原最窄,高原形势最高,故高原上雨量最多,农田多沿本吉拉向东分布,以琼麻产量最多,玉米除自用外另可外销,中部高原上尚有咖啡(阿拉伯品种)、花生、芝麻、小麦、豆类等,内陆另有野生蜂蜜的采集。
南安哥拉区
此区气候较干,景象荒凉,以畜牧业为主。
气候
安哥拉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每年有湿季(10月~3月)及旱季(4月~9月),位在高原上的夫安波一带,海拔有1500公尺,气候温和,年平均降雨量1450公釐,日平均气温为摄氏24至29度。滨海地区的气温和雨量均很低。罗安达以南属半干燥气候,罗安达则是典型的草原气候。
西部低地夏季十分炎热。境内年分干湿两季,每年五月到八月是干季。每年九月到第二年四月是湿季。每年三月到十二月是雨量最多的月份。北部平均年雨量在750公釐左右;南部和西北部海岸,平均年雨量在500公釐以下;南部靠海岸的地带,平均年雨量只有300公釐左右。
安哥拉地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