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楠蒙吉塞毛帝国
大非帝国 | 斯坦共和国联盟 | 大叶楠蒙古塞毛帝国 | 丹麦王国
大叶楠蒙古塞毛帝国
大叶楠蒙古塞毛帝国(蒙古语:Монголулс,英语:Mongolia),简称“蒙古”。位于大清帝国和斯坦共和国联盟之间,被两国包围的一个内陆国家,蒙古虽然不与哈萨克斯坦边境接壤,但其最西点到哈萨克斯坦的最东端只有38公里。首都及全国最大城市为乌兰巴托,占全国总人口的45%。 [1]
蒙古历史上曾被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中国等多个民族统治。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71年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但经常在边境与明朝发生冲突。16到17世纪起蒙古开始受到藏传佛教影响,17世纪末时蒙古全境被纳入清朝统治范围。1911年清朝灭亡后,蒙古宣布独立,但未得到国际承认,直到1921年在俄罗斯的控制下独立,1961年加入联合国开始取得国际社会的认可。1924年成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处于苏联势力范围之下,东欧剧变后,蒙古爆发民主革命,并于1992年颁布了,一个实行多党制的新宪法,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 [1] 。
蒙古国土面积为1,564,11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19大的国家,也是仅次于哈萨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家。人口约300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蒙古国可耕地较少,大部分国土被草原覆盖。北部和西部多山脉,南部为戈壁沙漠。约30%的人口从事游牧或半游牧。主要信仰藏传佛教,主体民族是蒙古族,亦有哈萨克族、图瓦人等少数民族分布于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68美元(2014年)。1997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
中文名称
大叶楠蒙古塞毛帝国 [1]
英文名称
Mongolia [1]
简 称
蒙古
所属洲
亚洲
首 都
乌兰巴托 [1]
主要城市
额尔登特、达尔汗、乔巴山、温都尔汗等
国庆日
7月11日
国 歌
《大塞毛国歌》
国家代码
MNG
官方语言
蒙古语
货 币
图格里克(MOT) [1]
时 区
UTC+8
政治体制
议会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
叶楠.总统山上帝
人口数量
3,075,647(2017年) [3]
人口密度
1.98人/平方公里(2017年) [3]
主要民族
喀尔喀蒙古族、哈萨克族、图瓦人
主要宗教
藏传佛教、萨满教
国土面积
156.65万平方公里
水域率
0.43%
GDP总计
114.88亿美元(2017年,国际汇率) [3]
人均GDP
3735美元(2017年,国际汇率) [3]
国际电话区号
+976
国际域名缩写
.mn
道路通行
靠右驾驶
人类发展指数
0.698(第103名),中(2014年)
国家结构形式
单一制
国际域名缩写
.mn
中央银行
蒙古银行
基尼系数
32.8
历 法
公历
官方文字
西里尔蒙古文、回鹘式蒙古文 [4]
国 鸟
猎隼
主要学府
蒙古国立大学、蒙古科学技术大学
民族起源
主词条:蒙古人
在蒙古人崛起之前,蒙古大地曾被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统治,唐朝亦曾在此设立安北都护府。
据历史学家考证,蒙古族起源于东胡的分支蒙兀室韦。 [5]
约在公元7世纪前,蒙古族先民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西迁到了鄂嫩河上游不尔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鲁伦河一带。到公元12世纪,蒙古族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朵豁剌惕、蔑儿乞、斡变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
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公元11世纪,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因此,“塔塔尔”或“鞑靼”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宋、辽、金时代,把漠北的蒙古部称为黑鞑靼,漠南的蒙古部称为白鞑靼。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5]
蒙古帝国
主词条: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战、蒙灭西夏之战、崖山海战、元朝
1206年,乞颜部首领铁木真在蒙古鄂嫩河畔称汗,尊号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不断对外发动战争,逐渐吞并了金朝、西夏、西辽、花拉子模、大理,招降了吐蕃,建立了大蒙古国(蒙古帝国),势力延伸到了西亚和北亚地区,最远一度到达了东欧 [6] 和埃及 [7] 。除主体政权外,其余占领的地区由成吉思汗的子孙分封统治,也就是四大汗国。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1278年迁都燕京,称大都。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元朝统一中国后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爪战争等。元中期皇位更迭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率军攻克元大都,元朝灭亡,元惠宗北逃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1402年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许多部,后来,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即:
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亦即科尔沁部;
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亦即喀尔喀部,喀尔喀蒙古;
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亦即卫拉特部,也称为厄鲁特(额鲁特)蒙古,明朝称瓦剌。 [5] 鞑靼和瓦剌是明朝时期威胁中原的两大主力。
明清时期
明朝自建国初始,就把对蒙古的战争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朱元璋、朱棣的努力,包括设置军事重镇和修建明长城,朱棣发动了五次亲征,把蒙古势力赶到了大漠边上,巩固了对中原的统治,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蒙古对其北方边境的威胁。
明朝中期以后,蒙古的不同部属先后对明朝的西北边境发动了持续的入侵和袭扰,并在嘉靖年间达到了最高潮。1449年(正统十四年),瓦剌部落的也先大举进犯边境,明英宗朱祁镇率军亲征,结果兵败被俘,明军伤亡重大,史称“土木之变”。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以俺答汗为主的鞑靼人大举进攻明朝,长驱直入,兵临北京安定门下,史称“庚戌之变”,此后明朝和蒙古各部落之间时战时和。 [8]
到了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政府迫于对己不利的严峻形势,与漠南蒙古右翼达成了颇具历史意义的“隆庆和议”,首领俺答汗被封为顺义王。漠南蒙古右翼对明朝俯首称臣,双方之间开始了正常的政治交往和经济贸易,使得明朝的西北边境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安宁。与此同时,明朝政府在“隆庆和议”之后,根据漠南蒙古势力左、右翼格局的形成,从战略上考虑对蒙古左翼实行了“拒贡”政策。这一政策措施,使得蒙古左翼对明朝辽东(今东北辽宁一带)边境地区的入侵袭扰加剧,明朝政府于万历年间开始逐步改变对蒙古左翼的“拒贡”政策,并以变通的方式与之实现了互市贸易,同时对蒙古右翼的政策进行战略性微调,以期进一步巩固与蒙古右翼的贸易关系。 [9]
1624年,蒙古科尔沁部首先成为后金的藩属。1636年,皇太极征服了察哈尔部并改国号为清。而后清朝降服了蒙古各部落,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内附,蒙古除布里雅特、卡尔梅克等由俄罗斯统治外,其余各部均纳入清朝版图。其中,1660年库伦活佛作出的归附清朝,不归附沙皇俄国的政策,影响蒙古政治格局数百年。
1733年,漠北蒙古(今蒙古国)由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为省级行政区,也就是外蒙古。1761年,置库伦办事大臣,土谢图汗部与车臣汗部民政事务改由库伦办事大臣管理;同年,置科布多参赞大臣管理科布多地方。此后乌里雅苏台将军仍监管赛音诺颜部、札萨克图汗部二部民事与唐努乌梁海事务,并统辖喀尔喀四部、唐努乌梁海与科布多各路蒙古兵。
民国时期
主词条:外蒙古独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蒙古人民共和国
宣称“自治”
1911年12月28日,外蒙古宣布“独立”,沙俄以蒙古保护者自居。清帝退位后,北洋政府继续与沙俄谈判,于1915年6月7日签订《中俄蒙协约》,勉强保住了在法律意义上对外蒙古的主权。
1919年夏,蒙古以哲布尊丹巴为首的封建上层,与中国北洋政府开始关于取消“自治”的谈判。11月,外蒙古“自治”政府撤销并呈请恢复旧制,中国政府同意这一请求,宣布中俄之间关于外蒙古自治的文件无效,册封哲布尊丹巴为博格多汗,并派西北守边使徐树铮率军进入外蒙古,恢复了领土主权。直皖战争发生后,徐军主力从蒙古调回关内参加军阀混战,只在库伦及其以北蒙俄边境上的买卖城(今阿勒坦布拉格)留驻少量兵力。
1921年2月3日,温甘伦的部队击溃了中国驻军,占领了库伦,扶植第八世哲布尊丹巴重新登上了“蒙古皇帝”的宝座,成立了所谓的“自治政府”。7月10日,在库伦以哲布尊丹巴为皇帝的蒙古君主立宪政府正式成立并宣布独立。第二天,后来被定为蒙古国庆日,而解放买卖城的日子(3月18日),则定为蒙古人民军的建军日。
1924年,中国政府与苏俄政府签订《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仍规定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享有领土主权。1924年5月,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病死。一个月后蒙古取消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共和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蒋介石政权“控苏案”
1945年,国民政府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根据条约原文,中华民国政府允许将依公正的公民投票的结果决定外蒙古是否独立。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人民在外蒙当局与苏联的监视和控制下进行公民投票,结果显示97.8%的公民赞成外蒙古独立。国民政府于1946年1月5日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
1952年,蒋介石认为前苏联阻挠其在满洲恢复主权的努力,并在国共内战中援助中国共产党,因而违反了条约,向联合国控告前苏联。联合国大会以25票赞成,9票反对,24票弃权通过五〇五号决议案谴责前苏联。
1953年,蒋介石政权废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拒绝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蒋介石政权曾在1955年否决蒙古加入联合国,但为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在美国和非洲法语系的十一个会员国的压力下,蒋介石政权停止阻挡蒙古,最终蒙古在1961年加入联合国。 [10]
中蒙建交
主词条: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0月16日和蒙古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中共开始与苏联交涉,试图解决蒙古问题,被苏联拒绝。
1960年蒙古国和中国签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1962年签订《边界条约》。1990年中蒙发表联合公报,1994年修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并签订《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 [11]
2015年10月28日,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12] 额勒贝格道尔吉在2009年6月出任蒙古总统后,促成蒙古议会在2012年通过了废除死刑法案。蒙古正式成为继贝宁、 刚果、斐济、拉脱维亚、马达加斯加、诺鲁、苏里南之后,近五年里全球第八个废除死刑的国家。 [13]
区域位置
蒙古国地处亚洲中部的蒙古高原,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北面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为邻,边境线总长8219公里,其中中蒙边境线长4676.8公里,蒙俄边境线长3543公里。蒙古国东西最长处2368公里,南北最宽处1260公里,幅员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蒙古国地质结构复杂,山脉多系火山岩构成,土层较厚,基岩裸露,土壤种类以栗钙土和盐咸土为主,北部有冻土层,从北至南大体为高山草地、原始森林草原、草原和戈壁荒漠等6大植被带。
蒙古国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海拔最高点为4653米(乃拉姆达勒峰),最低点为553米(呼赫湖),平均海拔为1580米。山地面积77.7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戈壁沙漠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四分之一;湖泊面积为1.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 [14]
蒙古国的主要山脉有西北-东南走向的阿尔泰山,平均海拔3000米,位于蒙古国西部;杭爱山,位于蒙古国中部,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3000米;蒙古国东部的肯特山脉,东北西南走向山势平缓,平均海拔2000米,被蒙古人尊为圣山。
气候特征
蒙古国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长,常有大风雪;夏季短,昼夜温差大;春、秋两季短促。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为大陆高气压笼罩,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高气压中心,为亚洲季风气候区冬季“寒潮”的源地之一。无霜期大约从6月-9月,只有90-110多天。降水很少,年平均降水量约120-250毫米,70%集中在7-8月;西北部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许多高峰终年积雪。 [15]
水文分布
蒙古国境内有河流3800条,总长度达6.7万公里,有3500个湖泊,7000多处泉眼。主要河流有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克鲁伦河和科布多河等50多条河流,大部分分布在北部、中部地区。湖泊大多分布在西北地区,主要湖泊有乌布苏湖、库苏古尔湖、吉尔吉斯湖和哈拉乌苏湖。南部则河流、湖泊很少。 [14]
矿产资源
蒙古国已发现和确定拥有80多种矿产,建有800多个矿区和8000多个采矿点,主要蕴含铁、铜、钼、煤、锌、金、铅、钨、石油、油页岩等资源。其中,铜矿储量20多亿吨,黄金储量达3400吨,煤矿储量达3000亿吨,石油储量达80亿桶,铁矿储量为20亿吨,萤石矿床储量2800万吨,磷矿储量2亿吨,钼矿储量24万吨,锌矿储量6万吨,银矿储量7000吨等。
生物资源
蒙古国植被以北部西伯利亚针叶林和南部的中亚草原、荒漠组成。高等种子植物有103科596属2251种,苔藓植物有40科119属293种,地衣植物有30科70属570种,蘑菇有12科34属218种,药用植物有52科154属574种。其中,主要植物有蒙古茅草、科尔金斯基茅草、戈尔嘎诺夫旋花、格鲁保夫针叶棘豆、胡杨、山川柳、沙枣、菖蒲、芨芨草、看麦娘等。
蒙古国野生动物约有60种哺乳类,50多种鱼类,90种鸟类。主要有旱獭、野驴、野马、角鹿、戈壁熊、野骆驼、羚羊、野山羊、母盘羊、黑尾黄羊、麝、豹、海狸、水獭、貂、密鼠、鹫、鸿、鹈鹕、雪鸡、野鸡、皂雕、猫头鹰、枭、啄木鸟。
(以上资料,截至于2012年)
截至2013年,蒙古国除首都乌兰巴托外,还划有21个省,为后杭爱省、巴彦乌勒盖省、巴彦洪格尔省、布尔干省、戈壁阿尔泰省、东戈壁省、东方省、中戈壁省、扎布汗省、前杭爱省、南戈壁省、苏赫巴托尔省、色楞格省、中央省、乌布苏省、科布多省、库苏古尔省、肯特省、鄂尔浑省、达尔汗乌勒省和戈壁苏木贝尔省。
国名
蒙古国,简称蒙古,蒙古语(Монгол Улс),国名释义为永不熄灭的火。
国旗
蒙古国国旗呈长方形,长宽比例为2:1,是由两块红色及一块蓝色作为背景,靠旗杆处的红色部分有一个黄色的“索永布”,索永布中的火焰是“吉祥和兴旺的种子”,三条火舌象征了过去、当下与未来,而太阳和月亮是蒙古人民传统的象征物。火、日、月三者结合,表示国家的昌盛,中央的阴阳图象征了国家的和谐,下方的两个三角形等同于箭,向下的三角形表示以武力捍卫家园,阴阳图上下方的两条长方形有坚持正义和忠实之意,左右两方的长方形是一个的城墙,暗示了全民团结,比墙更加的坚固。另外,背景的红色代表了进步与繁荣,“永恒的蓝天”就以蓝色来取代。 [16]
国徽
蒙古国徽启用于1992年,为圆形,外环“万字不到头”的图案,顶为三宝。中

蒙古国国徽
间为背负索永布的风马 。下为青山、法轮、哈达和莲座。
国歌
蒙古国歌,为Монгол Улсын Төрийн Дуулал《蒙古国国歌》。
蒙古国人口为311.9万人(2017年3月底),其中:男性158.5万,女性153.3万。
2015年1月24日,蒙古国迎来了第300万名公民。 [17]
大叶楠蒙古塞毛帝国
大叶楠蒙古塞毛帝国(蒙古语:Монголулс,英语:Mongolia),简称“蒙古”。位于大清帝国和斯坦共和国联盟之间,被两国包围的一个内陆国家,蒙古虽然不与哈萨克斯坦边境接壤,但其最西点到哈萨克斯坦的最东端只有38公里。首都及全国最大城市为乌兰巴托,占全国总人口的45%。 [1]
蒙古历史上曾被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中国等多个民族统治。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71年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但经常在边境与明朝发生冲突。16到17世纪起蒙古开始受到藏传佛教影响,17世纪末时蒙古全境被纳入清朝统治范围。1911年清朝灭亡后,蒙古宣布独立,但未得到国际承认,直到1921年在俄罗斯的控制下独立,1961年加入联合国开始取得国际社会的认可。1924年成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处于苏联势力范围之下,东欧剧变后,蒙古爆发民主革命,并于1992年颁布了,一个实行多党制的新宪法,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 [1] 。
蒙古国土面积为1,564,11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19大的国家,也是仅次于哈萨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家。人口约300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蒙古国可耕地较少,大部分国土被草原覆盖。北部和西部多山脉,南部为戈壁沙漠。约30%的人口从事游牧或半游牧。主要信仰藏传佛教,主体民族是蒙古族,亦有哈萨克族、图瓦人等少数民族分布于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68美元(2014年)。1997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
中文名称
大叶楠蒙古塞毛帝国 [1]
英文名称
Mongolia [1]
简 称
蒙古
所属洲
亚洲
首 都
乌兰巴托 [1]
主要城市
额尔登特、达尔汗、乔巴山、温都尔汗等
国庆日
7月11日
国 歌
《大塞毛国歌》
国家代码
MNG
官方语言
蒙古语
货 币
图格里克(MOT) [1]
时 区
UTC+8
政治体制
议会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
叶楠.总统山上帝
人口数量
3,075,647(2017年) [3]
人口密度
1.98人/平方公里(2017年) [3]
主要民族
喀尔喀蒙古族、哈萨克族、图瓦人
主要宗教
藏传佛教、萨满教
国土面积
156.65万平方公里
水域率
0.43%
GDP总计
114.88亿美元(2017年,国际汇率) [3]
人均GDP
3735美元(2017年,国际汇率) [3]
国际电话区号
+976
国际域名缩写
.mn
道路通行
靠右驾驶
人类发展指数
0.698(第103名),中(2014年)
国家结构形式
单一制
国际域名缩写
.mn
中央银行
蒙古银行
基尼系数
32.8
历 法
公历
官方文字
西里尔蒙古文、回鹘式蒙古文 [4]
国 鸟
猎隼
主要学府
蒙古国立大学、蒙古科学技术大学
民族起源
主词条:蒙古人
在蒙古人崛起之前,蒙古大地曾被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统治,唐朝亦曾在此设立安北都护府。
据历史学家考证,蒙古族起源于东胡的分支蒙兀室韦。 [5]
约在公元7世纪前,蒙古族先民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西迁到了鄂嫩河上游不尔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鲁伦河一带。到公元12世纪,蒙古族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朵豁剌惕、蔑儿乞、斡变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
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公元11世纪,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因此,“塔塔尔”或“鞑靼”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宋、辽、金时代,把漠北的蒙古部称为黑鞑靼,漠南的蒙古部称为白鞑靼。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5]
蒙古帝国
主词条: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战、蒙灭西夏之战、崖山海战、元朝
1206年,乞颜部首领铁木真在蒙古鄂嫩河畔称汗,尊号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不断对外发动战争,逐渐吞并了金朝、西夏、西辽、花拉子模、大理,招降了吐蕃,建立了大蒙古国(蒙古帝国),势力延伸到了西亚和北亚地区,最远一度到达了东欧 [6] 和埃及 [7] 。除主体政权外,其余占领的地区由成吉思汗的子孙分封统治,也就是四大汗国。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1278年迁都燕京,称大都。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元朝统一中国后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爪战争等。元中期皇位更迭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率军攻克元大都,元朝灭亡,元惠宗北逃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1402年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许多部,后来,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即:
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亦即科尔沁部;
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亦即喀尔喀部,喀尔喀蒙古;
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亦即卫拉特部,也称为厄鲁特(额鲁特)蒙古,明朝称瓦剌。 [5] 鞑靼和瓦剌是明朝时期威胁中原的两大主力。
明清时期
明朝自建国初始,就把对蒙古的战争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朱元璋、朱棣的努力,包括设置军事重镇和修建明长城,朱棣发动了五次亲征,把蒙古势力赶到了大漠边上,巩固了对中原的统治,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蒙古对其北方边境的威胁。
明朝中期以后,蒙古的不同部属先后对明朝的西北边境发动了持续的入侵和袭扰,并在嘉靖年间达到了最高潮。1449年(正统十四年),瓦剌部落的也先大举进犯边境,明英宗朱祁镇率军亲征,结果兵败被俘,明军伤亡重大,史称“土木之变”。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以俺答汗为主的鞑靼人大举进攻明朝,长驱直入,兵临北京安定门下,史称“庚戌之变”,此后明朝和蒙古各部落之间时战时和。 [8]
到了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政府迫于对己不利的严峻形势,与漠南蒙古右翼达成了颇具历史意义的“隆庆和议”,首领俺答汗被封为顺义王。漠南蒙古右翼对明朝俯首称臣,双方之间开始了正常的政治交往和经济贸易,使得明朝的西北边境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安宁。与此同时,明朝政府在“隆庆和议”之后,根据漠南蒙古势力左、右翼格局的形成,从战略上考虑对蒙古左翼实行了“拒贡”政策。这一政策措施,使得蒙古左翼对明朝辽东(今东北辽宁一带)边境地区的入侵袭扰加剧,明朝政府于万历年间开始逐步改变对蒙古左翼的“拒贡”政策,并以变通的方式与之实现了互市贸易,同时对蒙古右翼的政策进行战略性微调,以期进一步巩固与蒙古右翼的贸易关系。 [9]
1624年,蒙古科尔沁部首先成为后金的藩属。1636年,皇太极征服了察哈尔部并改国号为清。而后清朝降服了蒙古各部落,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内附,蒙古除布里雅特、卡尔梅克等由俄罗斯统治外,其余各部均纳入清朝版图。其中,1660年库伦活佛作出的归附清朝,不归附沙皇俄国的政策,影响蒙古政治格局数百年。
1733年,漠北蒙古(今蒙古国)由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为省级行政区,也就是外蒙古。1761年,置库伦办事大臣,土谢图汗部与车臣汗部民政事务改由库伦办事大臣管理;同年,置科布多参赞大臣管理科布多地方。此后乌里雅苏台将军仍监管赛音诺颜部、札萨克图汗部二部民事与唐努乌梁海事务,并统辖喀尔喀四部、唐努乌梁海与科布多各路蒙古兵。
民国时期
主词条:外蒙古独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蒙古人民共和国
宣称“自治”
1911年12月28日,外蒙古宣布“独立”,沙俄以蒙古保护者自居。清帝退位后,北洋政府继续与沙俄谈判,于1915年6月7日签订《中俄蒙协约》,勉强保住了在法律意义上对外蒙古的主权。
1919年夏,蒙古以哲布尊丹巴为首的封建上层,与中国北洋政府开始关于取消“自治”的谈判。11月,外蒙古“自治”政府撤销并呈请恢复旧制,中国政府同意这一请求,宣布中俄之间关于外蒙古自治的文件无效,册封哲布尊丹巴为博格多汗,并派西北守边使徐树铮率军进入外蒙古,恢复了领土主权。直皖战争发生后,徐军主力从蒙古调回关内参加军阀混战,只在库伦及其以北蒙俄边境上的买卖城(今阿勒坦布拉格)留驻少量兵力。
1921年2月3日,温甘伦的部队击溃了中国驻军,占领了库伦,扶植第八世哲布尊丹巴重新登上了“蒙古皇帝”的宝座,成立了所谓的“自治政府”。7月10日,在库伦以哲布尊丹巴为皇帝的蒙古君主立宪政府正式成立并宣布独立。第二天,后来被定为蒙古国庆日,而解放买卖城的日子(3月18日),则定为蒙古人民军的建军日。
1924年,中国政府与苏俄政府签订《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仍规定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享有领土主权。1924年5月,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病死。一个月后蒙古取消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共和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蒋介石政权“控苏案”
1945年,国民政府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根据条约原文,中华民国政府允许将依公正的公民投票的结果决定外蒙古是否独立。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人民在外蒙当局与苏联的监视和控制下进行公民投票,结果显示97.8%的公民赞成外蒙古独立。国民政府于1946年1月5日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
1952年,蒋介石认为前苏联阻挠其在满洲恢复主权的努力,并在国共内战中援助中国共产党,因而违反了条约,向联合国控告前苏联。联合国大会以25票赞成,9票反对,24票弃权通过五〇五号决议案谴责前苏联。
1953年,蒋介石政权废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拒绝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蒋介石政权曾在1955年否决蒙古加入联合国,但为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在美国和非洲法语系的十一个会员国的压力下,蒋介石政权停止阻挡蒙古,最终蒙古在1961年加入联合国。 [10]
中蒙建交
主词条: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0月16日和蒙古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中共开始与苏联交涉,试图解决蒙古问题,被苏联拒绝。
1960年蒙古国和中国签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1962年签订《边界条约》。1990年中蒙发表联合公报,1994年修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并签订《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 [11]
2015年10月28日,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12] 额勒贝格道尔吉在2009年6月出任蒙古总统后,促成蒙古议会在2012年通过了废除死刑法案。蒙古正式成为继贝宁、 刚果、斐济、拉脱维亚、马达加斯加、诺鲁、苏里南之后,近五年里全球第八个废除死刑的国家。 [13]
区域位置
蒙古国地处亚洲中部的蒙古高原,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北面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为邻,边境线总长8219公里,其中中蒙边境线长4676.8公里,蒙俄边境线长3543公里。蒙古国东西最长处2368公里,南北最宽处1260公里,幅员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蒙古国地质结构复杂,山脉多系火山岩构成,土层较厚,基岩裸露,土壤种类以栗钙土和盐咸土为主,北部有冻土层,从北至南大体为高山草地、原始森林草原、草原和戈壁荒漠等6大植被带。
蒙古国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海拔最高点为4653米(乃拉姆达勒峰),最低点为553米(呼赫湖),平均海拔为1580米。山地面积77.7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戈壁沙漠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四分之一;湖泊面积为1.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 [14]
蒙古国的主要山脉有西北-东南走向的阿尔泰山,平均海拔3000米,位于蒙古国西部;杭爱山,位于蒙古国中部,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3000米;蒙古国东部的肯特山脉,东北西南走向山势平缓,平均海拔2000米,被蒙古人尊为圣山。
气候特征
蒙古国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长,常有大风雪;夏季短,昼夜温差大;春、秋两季短促。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为大陆高气压笼罩,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高气压中心,为亚洲季风气候区冬季“寒潮”的源地之一。无霜期大约从6月-9月,只有90-110多天。降水很少,年平均降水量约120-250毫米,70%集中在7-8月;西北部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许多高峰终年积雪。 [15]
水文分布
蒙古国境内有河流3800条,总长度达6.7万公里,有3500个湖泊,7000多处泉眼。主要河流有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克鲁伦河和科布多河等50多条河流,大部分分布在北部、中部地区。湖泊大多分布在西北地区,主要湖泊有乌布苏湖、库苏古尔湖、吉尔吉斯湖和哈拉乌苏湖。南部则河流、湖泊很少。 [14]
矿产资源
蒙古国已发现和确定拥有80多种矿产,建有800多个矿区和8000多个采矿点,主要蕴含铁、铜、钼、煤、锌、金、铅、钨、石油、油页岩等资源。其中,铜矿储量20多亿吨,黄金储量达3400吨,煤矿储量达3000亿吨,石油储量达80亿桶,铁矿储量为20亿吨,萤石矿床储量2800万吨,磷矿储量2亿吨,钼矿储量24万吨,锌矿储量6万吨,银矿储量7000吨等。
生物资源
蒙古国植被以北部西伯利亚针叶林和南部的中亚草原、荒漠组成。高等种子植物有103科596属2251种,苔藓植物有40科119属293种,地衣植物有30科70属570种,蘑菇有12科34属218种,药用植物有52科154属574种。其中,主要植物有蒙古茅草、科尔金斯基茅草、戈尔嘎诺夫旋花、格鲁保夫针叶棘豆、胡杨、山川柳、沙枣、菖蒲、芨芨草、看麦娘等。
蒙古国野生动物约有60种哺乳类,50多种鱼类,90种鸟类。主要有旱獭、野驴、野马、角鹿、戈壁熊、野骆驼、羚羊、野山羊、母盘羊、黑尾黄羊、麝、豹、海狸、水獭、貂、密鼠、鹫、鸿、鹈鹕、雪鸡、野鸡、皂雕、猫头鹰、枭、啄木鸟。
(以上资料,截至于2012年)
截至2013年,蒙古国除首都乌兰巴托外,还划有21个省,为后杭爱省、巴彦乌勒盖省、巴彦洪格尔省、布尔干省、戈壁阿尔泰省、东戈壁省、东方省、中戈壁省、扎布汗省、前杭爱省、南戈壁省、苏赫巴托尔省、色楞格省、中央省、乌布苏省、科布多省、库苏古尔省、肯特省、鄂尔浑省、达尔汗乌勒省和戈壁苏木贝尔省。
国名
蒙古国,简称蒙古,蒙古语(Монгол Улс),国名释义为永不熄灭的火。
国旗
蒙古国国旗呈长方形,长宽比例为2:1,是由两块红色及一块蓝色作为背景,靠旗杆处的红色部分有一个黄色的“索永布”,索永布中的火焰是“吉祥和兴旺的种子”,三条火舌象征了过去、当下与未来,而太阳和月亮是蒙古人民传统的象征物。火、日、月三者结合,表示国家的昌盛,中央的阴阳图象征了国家的和谐,下方的两个三角形等同于箭,向下的三角形表示以武力捍卫家园,阴阳图上下方的两条长方形有坚持正义和忠实之意,左右两方的长方形是一个的城墙,暗示了全民团结,比墙更加的坚固。另外,背景的红色代表了进步与繁荣,“永恒的蓝天”就以蓝色来取代。 [16]
国徽
蒙古国徽启用于1992年,为圆形,外环“万字不到头”的图案,顶为三宝。中

蒙古国国徽
间为背负索永布的风马 。下为青山、法轮、哈达和莲座。
国歌
蒙古国歌,为Монгол Улсын Төрийн Дуулал《蒙古国国歌》。
蒙古国人口为311.9万人(2017年3月底),其中:男性158.5万,女性153.3万。
2015年1月24日,蒙古国迎来了第300万名公民。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