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俄国帮助清朝夺回辽东半岛有何深意?-Aodex文章
对于俄罗斯来说,我们最好看到一个强大但是听话的中国,让这样的中国作为我们的邻居,而不是日本。这样,才能保证俄罗斯帝国在远东的长远和平和繁荣。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战争失败,清朝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在赔款2亿两白银外,还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就在这时候,俄国站了出来,他们联合法国和德国干预《马关条约》,帮助清朝夺回了辽东半岛。这是清朝少有通过外交方式收复领土的一例。那么,俄国为什么会热心帮助清朝呢?
很简单,日本占据辽东半岛,会影响俄国的利益。
俄国是一个传统的欧洲国家,扩张发展重心一直放在欧洲。但是,俄国并没有放弃远东地区,特别是迫切寻求在远东地区获得一个优良的不冻港口,打通入海口。1860年,俄国逼迫清朝签订了不平等的《北京条约》。按照这个条约,清朝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其中包括港口城市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
不过,由于海参崴离离俄国本土实在太远,发展比较缓慢。为了将海参崴与俄国首都莫斯科连接起来,俄国从1891年开始,修建了一条横跨东西的西伯利亚铁路。如果这条铁路沿着俄国国境修建,将会变得很漫长;如果能够穿越中国境内的蒙古和满洲北部,将会更加直接。所以,俄国人一直在考虑,说服清朝允许他们将西伯利亚铁路穿越国境。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打乱了俄国人的算盘。《马关条约》的签订,更是让俄国人忧心忡忡。因为日本人一旦控制了整个辽东半岛,西伯利亚铁路穿越蒙古和满洲北部的计划就会落空。毕竟,日本比中国难打交道多了。
基于此, 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尤里维奇·维特提出抵抗《马关条约》的建议:“对于俄罗斯来说,我们最好看到一个强大但是听话的中国,让这样的中国作为我们的邻居,而不是日本。这样,才能保证俄罗斯帝国在远东的长远和平和繁荣。因此,很显然,我们不能允许日本占有辽东半岛这么重要的地区,那样的话,就给予了日本靠近北平的一个立足点,在某种意义上,太有利于日本的统治。于是,在我看来,我们必须阻止马关条约的实行。”
经过权衡再三,沙皇尼古拉二世接受了维特的建议。
维特深知,单凭俄国一家的力量,还不足以威慑日本,让他们吐出已经到嘴的“肥肉”,必须得联合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就如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对德、法两国驻俄公使所言:“俄罗斯政府决定,立即以友谊方式,直接向日本政府提出不要永久占领中国本土的请求。我们的计划是,如果日本不接受此项友谊的忠告,俄罗斯正考虑三国对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军事行动——切断日军在中国大陆与本国间的一切交通。”
但是,由于英国认为《马关条约》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的利益,而且日本的崛起会遏制俄国的扩张,因此在最后关头拒绝加入“干涉集团”。只有法国和德国出于利益衡量,与俄国一拍即合,加入进来。于是,就形成了“三国干涉还辽”集团。
在俄国的倡议下,俄国、法国、德国向日本发出了最后通牒。
日本千算万算,万万没有料到俄国唱了这么一出戏。他们非常恼火,却又无可奈何。毕竟,作为一个刚刚挤进列强俱乐部的新成员,日本还没有足够的实力直接与俄国、法国、德国对抗。
最终,日本接受了俄国、法国、德国的意见,从辽东半岛撤军,将辽东半岛还给了清朝。清朝为此支付了3000万银子的“赎辽费”。
俄国成功地抵制了《马关条约》,随后就紧锣密鼓地策划西伯利亚铁路穿越中国国境事宜。
189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邀请世界各国政要出席。俄国盛情邀请了清朝派代表参加。清朝为了表示对俄国的感谢,派赋闲在京的李鸿章以“头等专使”的身份前去俄国。李鸿章访问俄国期间,维特引诱其签订了《中俄密约》,决定在中国境内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的支线,并命名为东清铁路(后又称中东铁路)。1898年—1903年,东清铁路经过5年修建,全线通车。
俄国帮助清朝夺回辽东半岛,终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参考资料:《历史拐弯处:维特与李鸿章的那次谈判》《维特伯爵回忆录》等】
就在这时候,俄国站了出来,他们联合法国和德国干预《马关条约》,帮助清朝夺回了辽东半岛。这是清朝少有通过外交方式收复领土的一例。那么,俄国为什么会热心帮助清朝呢?
很简单,日本占据辽东半岛,会影响俄国的利益。
俄国是一个传统的欧洲国家,扩张发展重心一直放在欧洲。但是,俄国并没有放弃远东地区,特别是迫切寻求在远东地区获得一个优良的不冻港口,打通入海口。1860年,俄国逼迫清朝签订了不平等的《北京条约》。按照这个条约,清朝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其中包括港口城市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
不过,由于海参崴离离俄国本土实在太远,发展比较缓慢。为了将海参崴与俄国首都莫斯科连接起来,俄国从1891年开始,修建了一条横跨东西的西伯利亚铁路。如果这条铁路沿着俄国国境修建,将会变得很漫长;如果能够穿越中国境内的蒙古和满洲北部,将会更加直接。所以,俄国人一直在考虑,说服清朝允许他们将西伯利亚铁路穿越国境。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打乱了俄国人的算盘。《马关条约》的签订,更是让俄国人忧心忡忡。因为日本人一旦控制了整个辽东半岛,西伯利亚铁路穿越蒙古和满洲北部的计划就会落空。毕竟,日本比中国难打交道多了。
基于此, 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尤里维奇·维特提出抵抗《马关条约》的建议:“对于俄罗斯来说,我们最好看到一个强大但是听话的中国,让这样的中国作为我们的邻居,而不是日本。这样,才能保证俄罗斯帝国在远东的长远和平和繁荣。因此,很显然,我们不能允许日本占有辽东半岛这么重要的地区,那样的话,就给予了日本靠近北平的一个立足点,在某种意义上,太有利于日本的统治。于是,在我看来,我们必须阻止马关条约的实行。”
经过权衡再三,沙皇尼古拉二世接受了维特的建议。
维特深知,单凭俄国一家的力量,还不足以威慑日本,让他们吐出已经到嘴的“肥肉”,必须得联合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就如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对德、法两国驻俄公使所言:“俄罗斯政府决定,立即以友谊方式,直接向日本政府提出不要永久占领中国本土的请求。我们的计划是,如果日本不接受此项友谊的忠告,俄罗斯正考虑三国对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军事行动——切断日军在中国大陆与本国间的一切交通。”
但是,由于英国认为《马关条约》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的利益,而且日本的崛起会遏制俄国的扩张,因此在最后关头拒绝加入“干涉集团”。只有法国和德国出于利益衡量,与俄国一拍即合,加入进来。于是,就形成了“三国干涉还辽”集团。
在俄国的倡议下,俄国、法国、德国向日本发出了最后通牒。
日本千算万算,万万没有料到俄国唱了这么一出戏。他们非常恼火,却又无可奈何。毕竟,作为一个刚刚挤进列强俱乐部的新成员,日本还没有足够的实力直接与俄国、法国、德国对抗。
最终,日本接受了俄国、法国、德国的意见,从辽东半岛撤军,将辽东半岛还给了清朝。清朝为此支付了3000万银子的“赎辽费”。
俄国成功地抵制了《马关条约》,随后就紧锣密鼓地策划西伯利亚铁路穿越中国国境事宜。
189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邀请世界各国政要出席。俄国盛情邀请了清朝派代表参加。清朝为了表示对俄国的感谢,派赋闲在京的李鸿章以“头等专使”的身份前去俄国。李鸿章访问俄国期间,维特引诱其签订了《中俄密约》,决定在中国境内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的支线,并命名为东清铁路(后又称中东铁路)。1898年—1903年,东清铁路经过5年修建,全线通车。
俄国帮助清朝夺回辽东半岛,终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参考资料:《历史拐弯处:维特与李鸿章的那次谈判》《维特伯爵回忆录》等】